Jun 17, 2025 10:56 AM
Aug 07, 2025 8:30 AM

女性生殖系统生理

病因流行

机制原理

排卵日:这次月经日期+月经周期-14天

因为分泌期固定14天,所以排卵指的是下次月经前14天(即子宫内膜分泌期的开始)


卵巢分泌的激素主要是雌激素,孕激素及少量雄激素,这三类激素均为甾体激素,甾体激素属于类固醇激素

妇产科所涉及的糖蛋白激素属于hcG,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。FSH、LH、hCG都是糖蛋白激素。前两者由腺垂体的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,hCG是由合体滋养层细胞分泌(即胎盘分泌)

hCG促进妊娠黄体分泌雌孕激素
hcg在10周达高峰,后逐渐下降。

雌激素
排卵前:为卵泡膜细胞、颗粒细胞分泌
排卵后:妊娠黄体分泌(孕10w前)
妊娠后:胎儿胎盘单位(孕10w后) #?
孕激素
排卵前:为颗粒细胞分泌
排卵后:妊娠黄体分泌(孕10w前)
妊娠后: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(孕8—10w) #?

#月经周期
分泌期是比较固定的十四天,月经周期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增生期
4、334、545 即3345454
月经周期第1天——月经周期开始,
月经周期第5天——增殖早期开始,
月经周期第8天——增殖中期开始,
月经周期第11天——增殖晚期开始,
月经周期第15天——分泌早期开始,
月经周期第20天——分泌中期开始,
月经周期第24天——分泌晚期开始。

#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
分泌早期:糖原小泡
分泌中期:顶浆分泌
分泌晚期:间质疏松肿大、糖原溢出

#卵巢周期
整个月经周期中,卵巢分为卵泡期和黄体期。卵泡期对应增殖期,黄体期对应分泌期

  1. 卵泡期:
  2. 黄体期:7-8高峰,9-10开始退化萎缩,14日完全结束。黄体无J8(7-8天)就死(9-10天)。排卵后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侵入卵泡腔,周围由卵泡外膜包围,形成黄体,排卵后7~8天黄体体积和功能 达到高峰,若卵子未受精,黄体在排卵后的9~10天(B对)开始萎缩,体积变小,组织纤维化称为白体。

黄体退化后,血中雌激素水平和孕激素水平都降低(D对),子宫内膜缺乏性激素的支持,发生剥离、出血、脱落,即月经来潮。
1750160107546.jpg

  1. 卵泡刺激素(FSH)和黄体生成素(LH)都有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的功能,都只有一个高峰且在排卵之前
    1. FSH:主要促进卵泡发育
    2. LH:主要促进排卵。导致排卵的直接原因是LH高峰(D错,为本题正确答案)。垂体LH(黄体生成素)→促进排卵(形成黄体)
  2. 雌激素:既可以正反馈又可以负反馈,只有雌激素有两个峰。一个峰在排卵前催排卵,一个峰在黄体期中期。
    1. 排卵前来源于卵泡膜细胞、颗粒细胞。雌激素的生成过程为:胆固醇→孕酮→雄烯二酮、睾酮(B错)→雌酮、雌二醇,即胆固醇→孕激素→雄激素→雌激素,雌激素包括雌二醇、雌三醇、雌酮,其中雌二醇的活性最强
      1. 雄激素的生成在卵泡膜细胞中进行
      2. 其转化为雌激素在颗粒细胞中进行。
    2. 排卵后来源于黄体。
    3. 雌激素种类:雌激素(E)分为雌酮(E1)、雌二醇(E2)及雌三醇(E3)。
      1. 妊娠期雌激素主要是雌三醇。妊娠期间,胎盘产生大量E3,测血或尿中E3(C对)水平可反映胎儿胎盘功能状态。
        1. 本题为早孕测定,孕期雌三醇主要由胎盘分泌,而胎盘在前10周并不为主要。因此早孕测以胎盘分泌为主的激素意义不大。测定尿雌三醇:有助于判断胎儿-胎盘功能状态。
      2. 正常未孕是雌二醇,雌二醇(B错)在雌激素中活性最强,是卵巢分泌的主要性激素之一,对维持女性生殖功能及第二性征有重要作用。
      3. 绝经老太太为雌一醇。雌酮(A错)主要是绝经后妇女产生的雌激素。
  3. 孕激素:
    1. 排卵后才会有孕激素,所以孕激素只有一个高峰,且在黄体期的中期。高峰来源于黄体
    2. 妊娠时孕酮血清(P424)(D错)水平随孕期增加而稳定上升,孕激素的作用主要是使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,利于胚胎着床;并防止子宫收缩,使子宫在分娩前处于静止状态。

睾酮(E错)主要由卵巢和肾上腺分泌的雄烯二酮转化而来,不能反映胎盘功能。

三盘两胜
雌三醇与胎盘有关
雌二醇活性最高

卵巢能合成雌激素、孕激素和少量的雄激素,它们均属于甾体激素,主要在肝内代谢(E对)。(甾体激素在肝代谢,见生化)


#雌激素的生理作用 促进受精、着床、怀孕

  1. 促进子宫发育(A对);促使子宫肌细胞增生和肥大(E对);增加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。(记住,后面要考hh)
  2. 使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、修复。使子宫内膜发生增生期变化(A对)
  3. 使宫颈口松弛扩张,宫颈黏液分泌增加性状变稀薄,富有弹性,易拉丝。(润滑作用)
  4. 促进输卵管发育(C对)及上皮的分泌活动,并可加强输卵管肌节律性收缩的振幅
  5. 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(E对)和角化,黏膜变厚,并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,使阴道维持酸性环境。
  6. 促进外生殖器和第二性征的发育。
  7. 协同促卵泡刺激素促进卵泡发育。协调FSH(促卵泡刺激素)促进卵泡发育(B对)。诱导LH(黄体生成素)高峰
    1. 正反馈:雌激素对FSH的正反馈。垂体释放FSH(卵泡刺激素)→促进卵泡生长发育→雌激素→FSH↑→促进卵泡生长发育,排卵
    2. 既能在卵泡期协同卵泡刺激素诱导黄体生成素高峰出现而诱发排卵,表现出正反馈作用,又能在排卵前达到高峰时对下丘脑-垂体起负反馈作用,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。
  8. 通过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正负反馈调节,控制促性腺激素的分泌。
  9. 促进骨中钙的沉积(D对),加快骨的成熟和骨骺愈合;
  10. 促进水钠潴留(B错,为本题正确答案);景晴老师说,可以结合肝硬化,雌激素增多,有腹水,水钠潴留。(比如35岁后不吃避孕药是因为雌激素增加心血管风险 #?
  11. 促进肝脏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,抑制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,降低循环中胆固醇水平。

一切“增生”都与雌激素有关,
大多“分泌”均与孕激素有关,(雌激素:宫颈黏液分泌增加)
一切活泼的,正反馈的、增多、易激惹的都与雌激素有关
孕激素—抑制

雌激素是为了迎合另一半的到来然后受精,所以水要多(水钠潴留),宫颈口要松弛便于精子进去。子宫内膜增生利于受精卵着床。外阴会变成熟变黑,输卵管收缩加强便于排卵。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便于长时间或者多次受精过程。
而孕激素就相反,或者可以说是一切为了怀孕过程和生产。

孕激素兴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,可使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0.3℃~0.5℃(C对)。

雌激素促进水钠储留,孕激素促进水钠排泄(A错)。

雌激素使宫颈口松弛、扩张,宫颈粘液分泌增加,性状变稀薄,富有弹性,易拉成丝状;
孕激素使宫口闭合,粘液分泌减少性状变粘稠(B错)。

雌激素使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增生、修复;
孕激素使增生期子宫内膜转化为分泌期内膜,为受精卵着床做好准备(D错)。

雌激素主要由颗粒细胞分泌,促进乳房发育,女性雄激素主要由肾上腺皮质网状带细胞分泌(E错)。

雄激素促使阴蒂、阴唇和阴阜的发育,促进阴毛、腋毛生长(D对)。

雌激素使阴道上皮细胞增生角化(A错)(P20)。
孕激素使阴道上皮细胞脱落加快(B错)(P20)。

直接调控卵巢的周期性变化(C错)是促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
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,大量的孕激素和雌激素以及抑制素A对下丘脑-垂体的负反馈作用,抑制腺垂体卵泡刺激素分泌(E错)和黄体生成素的分泌(P26)。

#乳腺 #乳汁
雌激素促进乳腺腺管发育
孕激素促进乳腺腺泡发育。雌管孕泡
催乳素促进乳腺腺泡分泌乳汁
催乳素促进乳汁分泌
催产素促进乳汁排出

临床表现

诊断方法

鉴别诊断

女性青春期发动的标志:第二性征
第二性征最初特征:乳房发育
青春期重要标志:月经初潮

青春期按照顺序先后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,各阶段有重叠,共需大约4.5年的时间。

  1. 乳房发育(B对)是女性第二性征最早出现的特征。青春期体格发育第2高峰(E错)晚于乳房发育。骨盆横径发育大于前后径(D错),以及胸、肩部皮下脂肪增多(E错)均出现于乳房发育后。乳房萌发是女性第二性征的最初特征,开始出现第二性征发生在青春期初始阶段,但不是重要标志
  2. 第二阶段是肾上腺功能初现,肾上腺雄激素分泌增加引起阴毛和腋毛的生长。
  3. 第三阶段是生长加速期,11~12岁青春期少女体格发育(C错)呈直线加速,平均每年生长9cm。
  4. 第四阶段是月经来潮(A错),平均晚于乳房发育2.5年时间。

在青春期开始阶段,卵巢功能尚不健全,月经初潮后月经周期及排卵多无规律性(B错)。


基础体温图: #高温相
1.正常:高温相12天左右
2.黄体功能不全:高温相<10天,11?
3.黄体萎缩不全:高温相>14天,且呈缓坡下降
4.无排卵:高温相=0天
5.考虑妊娠:高温相>14天,且维持高水平
6.怀疑流产:高温相>14天,维持在高水平突然下降,形成一个陡坡

椭圆形结晶代表有孕激素,高体温相也更加证实了有孕激素,未怀孕时由黄体(月经黄体,妊娠黄体),但是未怀孕时月经黄体寿命是14天,这人高体温相持续22天了,考虑是妊娠黄体引起的,所以怀孕了

雌激素 羊齿状结晶 (都是第二声)
孕激素 椭圆形结晶。(圆圆的怀孕)宫颈粘液涂片示典型椭圆小体(提示为孕激素作用下粘液结晶)

并发症

治疗